公司动态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数码电子产品进步越来越慢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9 点击:

  Bsport体育早期的手机是大哥大那种的,形态被定义为了便携式移动电话,以打电话为基本功能,在设计上就是跟座机电话一样的实体按键为主,后来扩增了九宫格 26 个字母或汉字的拼音的阶段。这个时间从大哥大上市开始,在千禧年左右快速进步,到了 2005 年前后已经进步很小了。

  举个例子就是:满分 100,从 40 分翻倍到 80 分相对容易,增长 40 分也是一个巨大进步。后来再想进步 40 分不但无法实现,而且难度翻倍了。付出同样的努力也可能只是从 80 分提升到 90 分,再以同样的努力可能会达到 93 分。进步空间越来越小,进步难度却与日俱增。

  对应到上面举出的例子:大哥大是开局的,相当于 10 分入局,演化到千禧年之间摩托罗拉手机的时候相当于提到了 50 分,这是个巨大进步。后来到了 2005 年的时候进步到了 90 分,在这之后传统手机不论是形态还是功能进步空间都越来越小了,到 2007 年的时候达到 98 分,已经增长不动了,这时候五花八门的各种形态百花齐放,因为陷入瓶颈了,只能从奇形怪状的形态中寻找突围机会。

  在传统手机已经难以进步,陷入瓶颈苦苦挣扎的时候,乔布斯站出来了,他用 iPhone 重新发明了一遍手机,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定义了此后至今的智能手机基本形态:一块没有实体键盘的,支持多点触控的智能屏幕形态。初代 iPhone 同样交出了只有 10 分的答卷,后面还有 90 分的巨大增长空间,于是三星大屏幕,小米全面屏等全速进步增长,到了 16 年以后的 2023 年,就像传统手机一样,智能手机也已经达到 95 分左右,进步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进步难度却也非比寻常。瓶颈期内典型的突围尝试也已经开始,折叠屏形态就是典型事件。

  现在简单复盘一下产品演化,iPhone 定义的智能手机形态是把键盘这个功能,从实体键盘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然后在更大的触摸屏上自由呈现,这是基础人机交互方式的性改变。那同样的方法能不能把屏幕也从实体屏幕中解放出来,从此再一次改变世界呢?所以 Apple Vision Pro 来了,它是真的把屏幕从实体的显示屏中解放了出来,可以在虚拟空间里任意放置或调整大小,这种虚拟屏幕就像当初手机上的虚拟键盘一样自由灵活。

  一看效果不错,继续努力,结果从 20 分提到了 60 分,翻了两番,进步 200%,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再提高这么多就满分了。

  于是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发现再也无法复现进步 40 分的巨大飞跃,这一次只到了 80 分。相比之前 60 分,只进步了 33%,不如上一次进步 200% 了。

  发现进步减速了,于是加倍努力,结果只是从 80 分提到了 90 分,进步只有 12.5%,大不如前了,然后开始有人指指点点,指责不好好学习,开始挤牙膏了。

  于是再加倍努力,累死累活只提升了 5 分达到 95 分,进步不到 7%,于是一群人跳出来骂骂咧咧的,一看就不是学习的料,别人家的孩子一次能进步 50 分,看看你,累死累活的才进步了 5 分。

  背负着不适合学习,趁早退学回家的职责继续努力,竭尽全力,这下好了,97 分,只进步了 2 分,换算过来进步不足 3%,看来努力学习是假装的,就是个学渣,趁早回家去吧,别念书了。

  因为在当时,手机形态没有受限,大家对于硬件配置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所以自然留有很大的空间给厂商施展拳脚。

  为了更高效的操作,大家开始追求更大的屏幕,更高的屏占比,更加简洁的面板,更强的一体性与抗摔能力等等,也就没有厂商再在手机“形状”这个方向下功夫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于手机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更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塞入更多的元器件,也就不再允许手机有其他奇葩的形态出现。

  后来出现的LG G Flex、三星Galaxy S6 edge也只是在传统直板机的基础上稍作修改。

  得益于新的屏幕封装工艺,iPhone X的下巴宽度能够做得如此窄。告别Touch ID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加方便快捷的Face ID。

  比如无线充电、防尘抗水、全像素对焦、光学防抖、潜望长焦;再到现在的卫星通讯、青海湖电池等等,都是一些能够提升使用体验的功能。

  你要说没有提升吗,也不至于。只是可被感知到的创新太少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现阶段的手机产品都很无聊的原因。

  因为浅显易懂的表层创新以及卷完了,现在的创新都是需要在过去几年持续打好地基以后才能开始构建的越来越深度的功能,比如苹果深耕视频领域,目前的电影专业级的调色和记录格式,再加上电影虚化效果,种种这些虽然和普通人关系不是特别大,但是起码让抖音等短视频行业受到了影响,公认iPhone做直播和拍摄是最好的,反观小米和荣耀都做过所谓log拍摄模式,但没有苹果那样的地基最后就不了了之。华为则是深耕互联领域,用极强的硬实力配合些许令技术宅不齿的宣发让大众对鸿蒙相关的设备有了信任,对手机平板车机电脑智慧屏之间的互联的可靠度要远高于我体验的只做了一半的小米。这些虽然相比过去十年的各种表层功能创新来说不那么容易戳到公众high点,但持续的功能生态构建潜移默化中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而在强力消耗过去技术积累的过程中,却很难快速发现和创造等量的理论和技术积累。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水池,放水速度远远快于进水,所以存量越来越少了。

  更进一步,存量以及新发现的理论转化为产品的难度不断增加,比如Micro LED理论早就有了,低成本的量产能力却依然是问题。再比如屏下摄像头,理论可行,但是实际体验一言难尽。

  再就是很多电子产品本身的形态已经成为限制产品迭代的瓶颈了,所以厂商一般也会寻求全新的赛道。比如折叠屏手机算是比较容易跨出去的一步,而像Apple Vision Pro这样的XR混合现实产品,就不是一般手机厂商能有的想象力了!

  所有一方面科技转化的能力越来越弱,弱到很多场景甚至缺乏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不要单看某一个方面的数码产品,而是要看整体。其实如果考虑到VR、AR、XR、QD-OLED、mini-LED、Micro LED这些,也依然有很多惊喜涌现啊!

  对标12核心的i7 1360P,M3的CPU只用到1/4的功耗就可以达到1360P的峰值性能。

  CPU高能效核心相较于M2提升30%,相较于M1提升50%。这样我一下子想到了A17 Pro那四颗高能效核心,能效是竞争对手的3倍,甚至可以跑出竞品大核的性能。

推荐资讯
推荐产品